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109节

作者:九州大人字数:4866更新时间:2022-08-27 23:42:44
  本来是揣着肚子来炫耀自己好生活的,结果一个个都被怼回来了,还当场打了脸。
  说人家没人要?人家马上就有人说媒了,你说气不气。
  而且还不是在瞅着有粮有票的年底,这个时候找人来说项,说明男方那头是真看上了人家姑娘,想赶紧定下来,年底都等不及了。
  高云梅想到她认为的这茬,自以为被在场的其他人联合欺负了,干不过怎么办,只能灰溜溜地逃走。
  只是吧,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缝。
  高云梅刚走到门外,就在养殖处门口来了一场现实版的平地摔,一时没注意,左脚绊右脚,摔了个屁股蹲。
  “啊啊啊,俺哩肚子,俺哩孩子啊……”杀猪般的惨叫顿时响起,吓得院里的婶子们直哆嗦。
  几个人面面相觑一秒钟,立马扔了南瓜子,跑出去帮忙找人,看高云梅那惨叫的熊样儿,八成又动胎气了。
  柳兰花听到动静,出来一看,当机立断套了驴车,一边骂高云梅没事找事,一边送人去村里卫生站,先让赤脚医生看看,要真严重就赶紧送县医院去。
  江秋月锁了院门,本打算跟着去看看情况,毕竟是在养殖处门外出的事,即使是高云梅自己作死,她也不能一点不管。
  但是大队长家门口恰好来了一群人,几个身穿中山装的大平头,外加带着一队士兵护卫的彭敬业。
  熟悉的配方,熟悉的套路。
  有看到的村民立马喊江秋月,说她未婚夫来了,让她赶紧去看看,别管高云梅了,出了啥事也是高云梅自己作天作地作的恶果,跟养殖处没关系。
  有了他们这句论断,江秋月就不担心过后高云梅反咬一口了,于是顺着众人的小心思,去给他们打听消息去。
  其实不用打听,江秋月早已知道那些人是来干嘛的,只是不该说的话暂时一点都不能透露出去。
  中山装的人已经被柳建国迎进青砖院里,大门外护卫着士兵,彭敬业特意站在了门口,没跟着进去。
  江秋月抿唇笑了笑,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下跑过去跟他说话。
  院外没了中山装们,又都是老熟人,自家地盘,彭敬业不像在钢铁厂那样只是跟江秋月眼神交流了。
  虽说他仍然严肃着一张脸,看着像是在认真执勤,但是身旁手下的兵蛋子们可都听清了他和嫂子之间的你问我答。
  “师傅他被接回去是不是要平反了?”江秋月站在他身旁,看了看大门小声问道。
  “嗯,不用担心,他现在很好。”彭敬业安抚地回道。
  江秋月点点头,既然得到了确认,那她就不担心了。
  现在这个时候得到平反的人一般都是国家需要的有才之士,那待遇杠杠的绝对不一般,老教授以后的生活不会差。
  江秋月本来还想问彭敬业是不是在给京都来的人做护卫的任务,那他会不会跟着他们一起回去,但是想到他的任务都有保密的要求,不该说的打死都不能往外吐露半句。
  最后叹口气没问出口,不想他为难。
  彭敬业看了看她,让她别管其他的,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事就好,他稍后几天会过来看她,到时候打几只野物送来给她补补。
  这算是间接告诉江秋月,他这个任务需要花上几天时间,完后就回来了,让她安心工作学习。
  江秋月哪能听不出他的画外音呢,只觉心头泛上甜蜜的滋味,勾着头不好意思地连连点头应好,保证会听他的话。
  说罢,院里有了动静,彭敬业一个眼色使过来,江秋月笑了笑,转身跑回看热闹的人群中了。
  大家伙还没来得及问她打听出了什么,大队长家的大门打开,穿中山装的那些人从里面走出来,由柳建国陪着向牛棚的方向而去。
  彭敬业大手一摆,士兵们列队迅速跟上了。
  剩下看热闹的村民们一时面面相觑,不知道又是来哪一出。
  平时牛棚那位置地处偏僻,临河村又不养牛,很少有人去那里晃悠,更不会特意去接触住在里面的臭老九们。
  今儿个大队长却领着疑似大官儿的人去牛棚,这是要出啥事了?
  围观的人纷纷如此想道。
  江秋月趁机溜回去了,不想留下被他们拉住问这问那的。
  既然平反工作刚开始进行,而且是低调开始,不打算先公布的样子,那么消息就不能从她嘴里传出去。
  等第一批有学识之士被带走,上头总会公开这件事,以后平反会更多,到时候就见怪不怪了。
  江秋月回去简单做了点午饭,一边吃饭一边打开收音机,收听京都广播电台的新闻消息,密切注意着以后的政策变动。
  下午刘爱英过来养殖处喂猪时,告诉江秋月那些住牛棚的老教授们全被中山装给接走了,村里对这事议论纷纷的,大队长不让大家讨论,说等着上头指示。
  江秋月第二天去上班,先销了假,然后被告知要去食堂开会,到地方才知道所有做临时工活的知青都来了,当初负责安排他们的领导要给他们开会说事。
  一群人坐在那儿心中忐忑,大致能猜到说的是以后他们的工作问题,毕竟师傅们走的差不多了,剩下的学徒要怎么安排,是走是留,这个问题要解决。
  留下的话,就要有那个能挑起师傅留下的摊子的能力,把工作做好了,厂里会给转成正式职工,户口迁到钢铁厂,从此以后就是吃商品粮的人,为钢铁厂的建设发光发热做贡献。
  不想挑担子或者没能力挑起来,要么等厂里找到了接替原来师傅的人手,知青继续给人打下手,要么直接不要临时工这份工作了,回村里好好当知青去。
  领导们下达了这样的解决办法,给知青们一天的考虑时间,说完就散会了。
  江秋月稍后回到狭小的办公室,坐在那儿,看着老教授原来的座位发起了呆。
  第126章
  江秋月放弃了在钢铁厂转成正式职工的机会,暂时做着临时工的工作,准备把王文杉老教授留下的书稿整理翻译完毕,再放弃临时工的身份,回去专心备考。
  其实将要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已经在耳朵灵通的人中流传开了,不然陈中华林文清他们怎么会突然像打了鸡血似的跟着她一起学习。
  上头有点风吹草动,下边留心观察着的人很快能反应过来,高考即将恢复的事早已在县领导层那里传开,有点门路的人或早或晚都能打听到。
  所以,钢铁厂开出的那个转为正式职工、解决户口问题的优厚条件,看似很诱人,实际上是想把人才留在厂里。
  首先,只有具有真材实料的人才能转正,其他人想当正式职工都没机会,钢铁厂的领导们不会接收光占位置不干活的。
  其次,那些留下的人才,钢铁厂只是先付出一些东西,将来就极有可能收获一群光鲜亮丽的大学生呢,保赚不赔的买卖。
  只要成了钢铁厂的正式职工,户口落在了那里,等知青们一旦考上了,就相当于以钢铁厂的名义去进修,毕业后要乖乖回去给厂里当牛做马的,不然厂里领导会轻易放人?
  江秋月正是担心这一点,万一转为正式职工后,钢铁厂拿捏着他们的职工身份,到时候考试卡着各种需要的证明,要求他们毕业后回来继续为厂里卖力就不好了。
  她是想考回京都,顺利回城去的,不能上了大学开了眼界后,还要回来窝在这个小地方吧。
  陈中华和林文清他们两个也没想着转正,都先继续干着临时工的活,他们两个的师傅本就是厂里的工程师级别的人物,如今还压在他们头上呢。
  即使他们想急着转为正式职工,也要看他们的师傅愿不愿意放行。
  好在他们的目光本就不在一个小小的县钢铁厂里面,他们向往着回到大城市,希望能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抱负。
  如今,即将有一个现成的机会等着他们凭自身实力去抓住。
  像他们这种继续做临时工的不少,也有比较务实的知青,只想抓牢眼前看得到的机会,达到合格标准后转成了正式职工,摇身一变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。
  更多的是上头没了师傅,想转正式职工又没那个能力,只能占着临时工的名头混一天是一天。
  有的好运气,在失去价值之前重新找到师傅保住位置,有的在没什么用处之后就被钢铁厂辞退了,只能回村里继续参加农村建设。
  江秋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老教授留下的摊子收收尾,在七月底离开了钢铁厂,回到临河村继续当她的知青。
  从有工作的半个城里人回退到当知青的农民身份,落在旁人眼里那是越活越倒回去了,难免有人说闲话,说江秋月是被钢铁厂撵回来的,定是在厂里的活没干好。
  江秋月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回来就埋头加紧复习了,根本不管外人说什么。
  她提前跟彭敬业说过自己的打算,有他的支持,再加上自己再努力努力,不怕没有后路可走,别人说就让他们说去吧。
  期间,刘爱英基本除了晚上回去睡觉,其他时间都耗在养殖处了,她发现江同志的知识量比知青院所有人都高上许多,完全可以当她的小老师了。
  有这么一位近水楼台的学霸在,有那抓耳挠腮寻思解题路子的时间,还不如请教一下江同志来的快。
  这时候,那个想给刘爱英说媒的婶子会过来串串门,看上去还没放弃撮合的念头。
  刘爱英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开后就跟对方说明了,她要考大学回城去,不会留下结婚的,那婶子不信,以为是姑娘家的推托之词,隔三岔五来劝几句。
  直到八月初,大队的广播里提到恢复考试教学等领导的国策提议,江秋月开始光明正大的翻书看,说媒的婶子才相信了刘爱英的说辞,不再来打扰她们。
  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从广播中传递开后,知青们开始骚动起来。
  虽然不知道具体哪一天会来临,但总算有了往上走的希望和机会。
  这个时候,课本和复习资料成了紧俏货。
  想参加高考的人,无论是知青还是村里上过学的年轻人,都在想法设法弄来几本书学学。
  有想法的人纷纷积极准备着,万一到时候考上了就能吃商品粮,甚至一飞冲天了呢。
  江秋月这里的一套课本和练习题资料成了临河村知青们的救命稻草,让他们不必像其他村的知青那样,跟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借书找书。
  而且,他们提早就开始复习了,这就成了优势所在,即使现在就要考试了,他们心里也不怯场,至少能考上一个城里的学校吧。
  农历九月份,阳历十月二十一那天,各大广播中正式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,并且透露第一场高考考试将在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。
  按照以往的惯例,高考一般在夏天,但看这次上头把考试时间选在冬天进行,想必选拔人才之心多么急切。
  国家急需人才搞建设,刻不容缓。
  这下,还在乡下艰难求存的知青们彻底沸腾了,写信回家求爷爷告奶奶找书本找练习题,农活都不干了,夏收夏种不管了,白天黑夜都能听到村里村外的读书声。
  不光是知青,村子里以前上过学,想上大学的人也不闲着,想法子搞来书本,下工后紧赶慢赶地学习学习。
  像高云梅,不知道从哪儿弄来几本高中的课本,也想着学一学去考大学。
  但是她婆婆王大妮不乐意,以她怀孕为由,把书本没收了给柳和平,让儿子学好了考大学给家里增光,至于媳妇只要养好胎生个大孙子就行了。
  可惜柳和平只念过小学,背诵了几首诗词,初中都没上过,讲大道理他懂,让他看物化生,那真是两眼都抓瞎。
  书本上的那些字认识他,他可不认识人家。
  江秋月这边把知青们聚集到一起,组成学习小组,开启互帮互助学习模式,大家白天先自己学习自己的,晚上抽出三四个小时一起过难题答疑,学习进度上去很多。
  林文清在高考消息公布后,把王晓红拉来了,想让江秋月紧急给她补一补基础。
  江秋月有自个儿的学习计划,不可能整天给别人当辅导老师,索性提出大家一起组成学习小组吧。
  稍后,她跟据大家的学习情况整理出一个学习方案,每天学什么掌握多少都在上面列好,只要在考试前这个月真正跟着学进去,不怕考试时肚里没货。
  其实就相当于办了个考前突击班,临时抱佛脚,魔鬼训练一个月加大考上的几率。
  村民们慢慢都知道了,有想法的人家想通过大队长家把自家孩子塞进来,王大妮也想让柳和平跟着学一学。
  在此紧要关头,知青们根本不想让外人进来添乱子,但是考试的证明什么的还要依靠队上解决,得罪了村里人,万一政审那里不通过,即使考上了也上不了。
  学习小组里的人商量过后,把想要进来一起学习的人筛选一番,基础好的就跟着知青一块,基础差的另外组成一个小组,按照不同的学习计划来。
  这样安排之后,村里人很满意,知青们也没被打扰太多时间,养殖处的日子继续恢复到紧锣密鼓的复习之中。
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